大数据也可以有温度


作者:张慧中
看似冰冷的数字,一旦和生活相融,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价值

  最近,美联社盘点了去年美国公司“大赢家”,排在榜首的是亚马逊。在观察者看来,这家积累了大量大数据,对数据分析成熟度远远超过同行的公司,“把技术平台优势运用到了每一个领域”;因为长期保持对用户行为的追踪,它也一直在提供更加卓越的个性化购物体验。“数据就是力量”,如何让数据“开口说话”,为社会服务,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。

  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大数据研发,如今早已融入工作、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麦肯锡公司的相关报告指出,大数据将会成为未来创新力、竞争力和生产力的关键基础;“运用大数据进行决策”,也被列入了未来影响人类发展的23项技术变革之一。然而,对大数据发展的“负面性”,近年来不乏反思的声音。

  英国《卫报》分析,大数据时代,个人信息本身就已经变成了可被出售的产品。而在反映人被科技操纵的英国电视剧《黑镜》中,有一集讲的是根据用户的社交网络数据评分,来预测一个人是否靠谱,是否有资格租房、坐飞机。评分高受人尊重,评分低则被轻视,这让许多人不得不疲于应对。大数据所延展出来的种种特性,令它多少显得有些技术性的“冷酷”。

  新技术往往会以其特有的未知性、前瞻性,冲撞我们的心理认知舒适区。人们害怕大数据的发展,会使自己在未来被控制或被替代,这样的担心不能说是多余。据欧盟统计,目前90%的工作都需要人们具备某种数字技能,而65%的欧盟新入学儿童长大后将从事目前尚不存在的职业。不过这一尚处于青年时期的“新技术”,如人类本身一样,是复杂的多面体,因此观察也需要更丰富、多元的角度。

  事实上,没有大数据时的人类社会,组成历史进程的每一个个体,是极易“消逝”的。竹简、纸张被毁,一段历史也许就此被遗忘,至于影像技术,也有被永久消除的可能性。而现在,当个体数据被一一抓取、储存、上传、记录,人们的生活和记忆,就此定格为历史进程中的永恒坐标。

  每5名中国网民就有一人追赶过“韩流”;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播出时,美食类商品的购买高峰从白天变为了夜晚……此前有电商企业推出的“淘宝时光机”,通过大数据分析,清晰呈现了十年来用户的消费状况。诚如网友所言,“大数据骨子里是有温情的”,历史的发展潮流沉淀而来的大数据,同时又在精确地记录和塑造着历史,填补个人情感和记忆消逝的遗憾。这或许可以说明,看似冰冷的数字,一旦和生活相融,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温暖价值。

  “一个世纪前,最有价值的商品是石油,今天则是数据”。福布斯网站发表文章预测,2018年将在技术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,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纯技术,会更多应用于管理的过程与实践。这和去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“发展大数据,扩大影响力”遥相呼应。科技发展的初心是造福于人,摸清大数据的“脾气”“习性”,有效推动其和实体经济、生活方式深度融合,我们才有可能畅享数字红利。
来源:人民日报

39期数据分析师课程海报_上海数据分析网